English

辽工大毕业生何以备受青睐

2000-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邱占勇 单晓英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近几年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各届毕业生没有一个“积压”。去年,该校毕业生被京、津、沪地区录用率达40%;到学校所在地阜新市企业挂职锻炼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厂方“截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辽宁工大的毕业生何以备受青睐?我们从该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轨迹中,寻觅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择业,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许多新课题。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反馈的信息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专业知识面过窄,知识老化,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该校未雨绸缪,早在1992年,他们就针对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启动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电气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先行一步,以后逐渐拓展到“两课”设置、机械类专业课等课程。近几年来,改革不断深化,删减了大量重复和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减少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各科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工业自动化专业在改革中通过删转增合将原来的35门课减至27门,加强了学生实验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减少专业学习时数的同时,较好地掌握了新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测绘工程专业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将专业面从矿业测量拓宽到工程建设、交通建设、市政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诸方面,减掉了4门旧课,增设了5门新课,使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

从1998年起,辽宁工大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着力建设200多门校级选修课,增加了许多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新课程,其中有三分之一为人文素质课程。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会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为此,该校要求学生必须过好“实做”这一关,抓好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来,辽宁工大在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先后建立了40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在辽宁工大,“科技发明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科技学术类社团有30多个。学校提出,学生的第二课堂要以科技学术为龙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此外,与教师共同承担科研课题也是该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制定政策,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测量系成立了“大学生测绘高新科技课外研究小组”,吸收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去年,他们与锦州市土地局建立共建关系后,派出两批学生赴锦州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工作。这个系的学生还结合参加生产科研的实践,开展学术研讨,撰写学术论文,目前已出版了3本学生学术论文集。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了3个由教师指导的学生科技学术社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几年来,这个学院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32项,学生独立承担的科研项目16项,在这些活动中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有11篇获省级以上奖励。1999年在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辽宁工大的7名本科生与其它高校的博士、硕士生同台竞技,有5件作品获奖。近几年来,辽宁工大每年都有10余项学生的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

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使辽宁工大的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使他们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到素质的转变,因而该校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底气壮,信心足。测量系一名学生参加了2年科研小组的活动,其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毕业时因其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能力优异,在云南省大理市应聘时击败所有竞争对手一举夺魁。测量系另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设计出稻麦两用收割机并获得学校奖励,毕业时,河南省一家机械厂点名要这个学生,却被武汉一家设计院领先一步“抢走”。辽宁工大的毕业生以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基础专业知识扎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等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朱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辽宁工大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这是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